“千万个摄影人,
同一个摄影梦;
千万颗追梦心,
凝聚在平遥城!
2020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即将启幕!”
策展
安永灿
执行策展
吝晓娟、张洪
展览设计
陕西臻创意
参展摄影师
安喜平、范红江、郭健强、景昭君、吝晓娟、刘晓明、牟汉文、许陈勃、张鹏
开幕时间
2020年9月19日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19日-25日
地点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柴油机厂C1厅
策展人语
文/安永灿
摄影术的发明,满足了人们保存记忆的愿望。但是,仅仅保存记忆已不是一个严肃的摄影师唯一追求的目的。用摄影延伸观看并在社会生活发生关系,用影像说话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不止所见》呈现的是陕西本土民俗摄影师用摄影实践、观察社会、关照自我的结果。《变形》用诡异、怪诞的“色”与“物”暗示城市化过程中传统、个性与美感遭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文化层面的反动;《秦晋之好》让观者从黄河两岸沧桑如旧的地理风貌,体验一衣带水晋陕两省的历史故事;《夺粮》用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定格了农民的艰辛;《面相》对当下农村民居文化俗艳提出了质疑;《来自星星的孩子》用镜头提醒社会对那些智障孩子要给予应有的关爱;冬日暖阳下的《关中大集》,摄影师思考的是,在色彩绚丽的热闹表现之下,掩盖的是这种传统的物资交流方式还能延续多久;《遗风》中那些爷们牵着狗满世界狩猎的快感和惬意跃然纸上;《旧史·再忆辉煌》用老照片这样的文本讲述一个地方射击队曾经的辉煌,难得的是摄影师的有心;《真·不是》用“现成之物”是要表现这个世界的怪诞和带给人们的诸多困惑吗?
泛图像时代,摄影的主观方向是什么?参展的9位摄影师交了一个还算合格的答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展览的作品,证明经过思想的过滤,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已做到了“不止所见”。
视觉再现显然是一个理性的艺术过程,必须摆脱那种简单地追求感官愉悦的倾向,表面的耀眼只能证明思想的苍白。重要的是:用影像去愉悦聪明人的智慧,而不是愉悦无知的眼睛。这是一个有思想的摄影人必须搞明白的事情。
▲
关中大集
文/安永灿
冬日暖阳,关中大地上逢二、四、六或三、六、九的大集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摄影师去“纪实”。
这些个乡村集市影像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从“关中大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赶集购物和赶集卖物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上了年纪的人,像现在没有年轻人种庄稼一样。
乡村集市还能延续多久?这样的话,这种集市影像的意义却又显露了出来。记录这样传统的集市贸易,摄影师还能坚持多久?
◎安喜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PSA会员,国际艺联FIAP会员,GPU会员,国内外赛事金牌400余枚,银牌铜牌360余枚,其他奖项1800余次,荣获2019年迪拜光影空间国际摄影大赛全场综合大奖,并获得19万人民币,使中国人在此赛事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
真·不是
文/安永灿
《真·不是》框取的是自然界中的现成之物与人为打造的一些个场景,不难发现摄影师企图借用这些“现成之物”来展示其观察事物并提炼出意义的野心。
严格的讲,摄影作品的完成,当然离不开相机前的“现成之物”,但是,怎么样观看,截取一个个“只言片语”,并将其串联组合,使这些“现成之物”的表现性在边框的作用下,自愿或不自愿地发生碰撞,其内涵、构造和意义再次生成与升华,是一个有思想的摄影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真·不是》中,站在旷野里闭目仰头、茫然如天问状的人,以及其他人为打造的怪异雕塑、经几百年不死的古柳其状沧桑扭曲、面目狰狞,观者是否领会到了作者在言说这个世界的怪诞和带给人们的诸多困惑。
◎许陈勃,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体育旅游摄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西安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至今 从事摄影基础教育,2019年5月结业于中国摄影家协会地市县级摄影家协会负责人培训班,2019年9月《塞上组像》入展“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2019年10月结业于中国摄影报(凤凰)民俗专题摄影讲习所(第三期)。
▲
秦晋之好
文/安永灿
“秦晋之好”恐怕是唯一形容两国(春秋时秦、晋)与两个省份亲密美好关系的成语。当然,春秋时秦晋两国也有交恶的事情发生,秦晋·崤之战便是一例。
《秦晋之好》将观者带回到了两千多年前,也让观众联想起元·乔孟符的《两世姻缘》。800多年,白驹过隙,一个成语早已成为汉语言文化的经典。一衣带水的两岸山河在画面中沧桑如旧。回望历史,往事决不会如烟。
走西口的故事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演绎出不同凡响的意义。
◎牟汉文,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体育旅游摄影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
变形
文/安永灿
圈地、拆迁、造城,一波波近乎疯狂的城市化运动,与人们用自己的形像造神一样,人们也在用坚强的意志像种庄稼一样“种楼”。
东宜居、西宜居、南小镇、北小镇等遍地开花、处处争妍,好一派盛世风光。《变形》攫取造城这种遗留或打造的那些荒诞、诡异、奇葩却又有着隐喻、抽象与象征性意味的“色”与“物”,其意义在哪里?又能昭示些什么呢?
从《变形》呈现的这些表象里,它暗示的或许是:警惕城市化过程中文化层面的激进与反动,警惕传统、文化、个性和美感遭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吝晓娟,渭南橡树摄影俱乐部主席,公众号“所见影坊”主编,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崖葬》《永远的老腔》《爱莲说》等在国家级、省级摄影赛多次获奖,《希望之光》荣获“走进渭南”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大赛“经济发展类”银奖,《无法呼吸》荣获陕西省第18届摄影艺术展艺术类优秀奖,《黄河纪事》入选第1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夺粮
文/安永灿
河滩地上种粮是一种无奈。老乡们说:人多地少,靠天吃粮。
这组作品记录的是在丰水季节,黄河倒灌,农民们在泥水里“夺粮”。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跃然纸上,其影像语言精炼准确。范红江坚持“纪实”或说“记录”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范红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有百余幅多《组》幅摄影作品发表、出版、参展、入选国展、省展及各类摄影赛事活动。
▲
遗风
文/安永灿
“细狗撵兔”在关中平原上自古至今盛行,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事项,近些年也渐渐式微。观看者从影像中也一定能体会到这些爷们牵着狗满世界寻猎的快感和惬意。可怜那些兔了。
◎郭建强,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师,2008年开始学习摄影,10年来,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中国化工摄影报》《人民摄影报》《陕西工人报》《能源化工杂志》,等十几家报刊媒体发表作品千余幅。并有多幅作品在其它摄影比赛中获奖和入选。
▲
面相
文/安永灿
村头,街巷,家庭院落,满眼的另类“景色”。传统民居文化的“面相”正在被悄然改变,不知不觉中被一种叫做“新”的东西替代。
编这组片子时,我一直在揣摩拍摄者面对这样的景色时的心境,稀松平常的影像又能传达给观者什么意思呢?费解吧!
◎刘晓明,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人文地理影协会会员,2013年作品《无奈》获陕西省第16届摄影艺术大赛纪实类一等奖,2016年作品《砖窑里的六姊妹》入围“2016年度蚂蚁摄影奖”。
▲
来自星星的孩子
文/景昭君
他们只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不小心掉落人间,上帝关闭了他们的一扇门,我要用镜头,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星星的窗!
◎景昭君,2017年学习摄影,2018年纪实摄影《渭河滩上采莲人》在陕西渭南艺术中心展出,2019年纪实摄影《渴望飞翔》在陕西渭南高新区展出,2019年纪实摄影《星星的孩子》在陕西渭南少华山展出。
▲
旧史·再忆辉煌
文/张鹏
渭南射击队的前身渭南铁中业余射击队,自1973年组建至今已走过了45个春秋。这支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成为一支驰名射坛的射击队,也是全国唯一能够打进全运会决赛圈的业余射击队。曾经培养出武柳希等一批世界冠军。曾经的火车头射击场,是我国产业体协中第一座射击场。渭南射击队也是中国射击运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了解那段历史,同时也可见证新中国射击运动的发展。
◎张鹏,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接触摄影20年,负责市摄协宣传和日常工作。曾任渭南电视台专职摄影师,从事多年新闻和纪实摄影工作;后任渭南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涉足体育和商业摄影领域。摄影作品大多反应城市变化和发展的纪实摄影,对艺术设计和照片后期处理方面有独到见解。大量艺术作品呈现于渭南市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展示领域及相关媒体。